使用帮助
登 录
注 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学汉学家
>
资源详情
Richard Wilhelm
姓名:
Richard Wilhelm
中文译名:
卫礼贤
国籍:
德国
生卒年月:
1873—1930
研究领域:
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主要研究成果:
一、译著和著作
1.《孔子在人类代表人物中的地位》,青岛1903,13页。
2.《论语》(德文译注),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10,引言32页,正文255页。
3.《中国——国家与自然景观》,青岛1911,124页。
4.《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注),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11,引言32页,正文118页。
5.《辜鸿铭:中国对欧洲思想的抵抗(批判文集)》(附阿尔方斯·帕克维特前言),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11,引言14页,正文148页。
6.《列子的太虚真经》(德文译注),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12,引言39页,正文175页。
7.《庄子的南华真经》(德文译注),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12,引言24页,正文268页。
8.《崂山》(附H·维尔茨教授论文一篇),青岛1913,45页。
9.《中国的民间童话——世界文学中的童话第2编:东方童话》,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14,410页。
10.《孟子》(德文译注),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14,引言19页,正文207页。
11.《1914年世界大战中在青岛的艰难岁月——青岛被围期间的日记》(奥古斯特·肯特博士和名誉神学博士作序),柏林:胡滕出版社,93页。
12.《大学》(德文译本),青岛1920,23页,私人刊印。
13.《中国的神仙书》(英译本附乔治·W·胡德彩色插图6幅),弗里德里克·H·马汀斯译,纽约:F.A.施托克斯出版社1921,329页。
14.《中德的四季与晨昏》(附中国木刻插图16幅),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22,131页。
15.《耶稣生平点滴》,达姆施塔特:黑森书友社1922,233页。
16.《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达姆施塔特:莱希尔出版社1922,107页。
17.《易经》(德文译注),两卷本,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24,引言13页,正文553页。
18.《孔子——生平与事业》(附孔子画像),载弗洛曼《哲学经典作家》第25卷,斯图加特:弗洛曼出版社1925,210页。
19.《老子与道教》(附老子画像),载弗洛曼《哲学经典作家》第26卷,斯图加特:弗洛曼出版社1925,172页。
20.《中国的精神》(附插图36幅),柏林:霍宾出版社1926,356页。
21.《中国文学》,收于O·瓦尔采尔博士主编的《文学手册》,维尔德帕克一波茨坦:学术出版社阿滕奈翁出版公司1926,200页。
22.《黄河精灵——中国的民间童话》,收于《克兰茨文库》第66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迪斯特维克出版社1926,28页。
23.《吕氏春秋》(德文译注),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28,引言13页,正文542页。
24.《孔子与儒教》,收于《格律什丛书》,柏林和莱比锡:德·格鲁伊特出版公司1928,104页。
25.《东亚——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变迁》,收于汉斯·普林茨霍恩主编的《对世界的认识——活知识丛书》文库第5卷,波茨坦:米勒和基朋霍伊尔出版社、苏黎世:奥莱尔·菲斯利出版社1928,220页。
26.《中国文化史》(附一幅彩色和33幅黑白插图),慕尼黑:布鲁克曼出版社1928,300页。
27.《中国的精神》(英译本),正文由霍尔洛伊德·瑞斯译,诗由亚瑟·韦利译,纽约:哈考特出版社1928,第382页。
28.《中国哲学》(附15幅临摹画和1幅插图),布雷斯劳:希尔特出版社1929,128页。
29.《中国文化简史》(英译本),琼·约书亚译,莱昂内尔·翟尔斯作导论,伦敦:海洛普出版社1929,284页。
30.《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注,附C.G.荣格整理的欧洲评述),慕尼黑:道尔恩出版社1929,161页。
31.《中国人的经济心理学》,莱比锡:德国科学书店1930。
32.《礼记——大戴和小戴的礼仪书》(德文译注),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30。
33.《太乙金华宗旨》的各种英译本。
34.《易经》的各种英译本。
二、主办的报刊
1.《为我们在华工作的朋友们而作的通报》,青岛1908—1914(油印本)。
2.《北京之晚》,北京1922—1924年(油印本)。
3.《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达姆施塔特:莱希尔出版社1925—1927。
4.《中德年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国学社1926年创办。
5.《中国音乐》(《中国》第2卷第6—7期),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27,64页。
6.《中国》,中国学社出版社,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27年创办。
7.《中国的书与关于中国的书——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学社主办的书展》,中国学社出版社,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28。
8.《东亚嘹望》,汉堡经济服务局1929年创办。
三、教科书
1.《德汉语言练习册》第1册,青岛1902年第1版。
2.《德汉语言教科书——汉语课文》,青岛1903年第2版。
3.《德汉语言教科书——词汇、语法和汉语课文改写》,全一册,青岛德汉语言出版印刷所1904年第2版,145页。(该书是《德汉语言练习册》的第2版)
4.《德汉语言教程——P·克兰茨教程》增订第5版,青岛1904,69页;第7版,青岛1913年,76页。
5.《按笔画排列并加注音和翻译的最常用汉字》,青岛1909,68页。
6.《德英汉专业词典》,青岛:德中高等学校出版社1911,576页。
7.《动物学概论》(第1册《哺乳动物》,76页;第2册《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63页;第3册《脊椎动物》,50页),青岛1913年私人刊印。
8.《关于清朝官话汉字统一的建议》(与费尔迪南特·莱辛合著),无出版地和出版年。
9.《对J.W.歌德〈浮士德〉的解说》,北京1923,89页。
四、文章和论文
1.《1899年7月1日至11月1日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5卷,海德堡:福音教会出版社,1900年第1期,第29—31页。
2.《在青岛福音教小礼拜堂落成典礼上的讲话》,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5卷,1900年第3期,第92—94页。
3.《1899年11月至1900年1月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5卷,1900年第6期,第188—190页。
4.《1900年2月1日至3月31日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5卷,1900年第9期,第283—285页。
5.《关于高密的形势》,载《德意志胶州地区公报》,青岛,1900年11月24日。
6.《1900年10月17日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6卷,1901年第1期,第31—32页。
7.《摘自1900年11月26日的信》,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6卷,1901年第2期,第59—61页。
8.《1900年9月1日至12月31日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6卷,1901年第3期,第90—92页。
9.《关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6卷,1901年第4期,第114—116页。
10.《4月16日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6卷,1901年第6期,第190页。
11.《1901年1月1日至4月30日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6卷,1901年第7期,第223页。
12.《关于大鲍岛华人全日制学校开学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6卷,1901年第9期,第279—80页。
13.《1901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7卷,1902年第2期,第60—61页。
14.《摘自1902年1月26日的信》,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7卷,1902年第4期,第112页。
15.《1901年11月1日至1902年3月31日的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7卷,1902年第6期,第184—185页。
16.《三字经》,载《远东》第1卷,上海,1902年第2期,第169—175页。
17.《中国的乞丐》,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8卷,1903年第4期,第103—105页。
18.《山东省的教育》,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8卷,1903年第8期,第234—236页。
19.《康熙皇帝的圣谕》,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9卷,1904年第1期,第1—14页;第2期,第34—50页;第3期,第65—75页。
20.《关于中国的形势》,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9卷,1904年第8期,第230—236页。
21.《被抛弃者——(诗经>节译》,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19卷,1904年第8期,第237—238页。
22.《中国的经典著作》,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0卷,1905年第2期,第34—52页(《大学》);第3期第73—81页、第4期第104—111页、第5期第129—139页、第6期第161—177页(《论语》)。
23.《中国的天文学——据中国文献资料编写》,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1卷,1906年第2期,第42—50页。
24.《在山东传教的基本情况》,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1卷,1906年第2期,第59—61页。
25.《差礼会》,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1卷,1906年第7期,第216—218页。
26.《〈三国演义〉。三国故事选译》,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1卷,1906年第6期,第173—184页;第7期,第218—222页;第8期,第239—248页;第9期,第273—281页。
27.《中国新法典》,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1卷,1906年第10期,第316—317页。
28.《中国动物学片断》,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1卷,1906年第11期,第328—339页。
29.《中国的社交礼仪》,载《远东》第3卷,1906年,第161—175页。
30.《山东的丧葬风俗》,载《德意志东亚自然与种族学协会通讯》第11卷,东京1907。
31.《上海传教会议》,载《基督教世界》第21卷,1907年第38期。
32.《关于中国的基本局势》,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2卷,1907年第5期,第146—149页。
33.《论局势》,载《同善会年度报告》,1907年,第31页。
34.《山东的丧葬风俗》,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3卷,1908年第3期,第78—88页。
35.《关于中国的基本局势》,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3卷,1908年第8期,第250—251页。
36.《北京之旅》,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3卷,1908年第11期,第339—352页;第12期,第373—375页。
37.《孔子的意义》,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4卷,1909年第2期,第35—44页;第3期,第66—72页。
38.《关于中国的基本局势》,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4卷,1909年第4期,第113—123页。
39.《中国与基督教》,载《基督教世界》第23卷,1909年第4、第6期。
40.《来自中国的报告和我们在那里的工作》,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4卷,1909年第8期,第225—240页。
41.《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的联系》,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4卷,1909年第10期,第295—303页。
42.《来自中国的传教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4卷,1909年第12期,第353—365页。
43.《基本情况》,载《同善会第25期年度报告》,1909年,第37—48页。
44.《中国女孩出生的风俗》,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3卷,上海,1909年第45期,第935—936页。
45.《德国在中国的文化使命》,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3卷,1909年第30期,第172—174页。
46.《中国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3卷,1909年第36期,第379—381页。
47.《中国的招魂术与扶乩》,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3卷,1909年第39期,第631—632页。
48.《中国的海军》,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3卷,1909年第52期,第1269—1270页。
49.《为一位中国教师的自传而做的序》,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5卷,1910年第3期,第75—76页。
50.《关于中国的基本局势》,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5卷,1910年第7期,第205—208页。
51.《中国居民对教育的追求》,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1期,第11—12页。
52.《西藏问题》,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2期,第33—34页。
53.《关于汉语学习》,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2期,第37—39页。
54.《自下而上的中央集权努力》,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4期,第83—85页。
55.《青凤——中国小说集〈聊斋〉选译》,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5期,第124—131页。
56.《汉语的统一问题》,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7期,第165—166页。
57.《中国的自愿纳税和内债》,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8期,第191—192页。
58.《中国的青铜器收藏》,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9期,第237—238页。
59.《走出愚昧时代。根据前军机大臣李鸿章的记述》,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10期,第256—260页。
60.《山东的气氛》,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10期,第261页。
61.《所谓秦始皇焚书事件》,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12期,第317—318页。
62.《中国的文化斗争》,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14期,第351—352页。
63.《张天师》,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14期,第363页。
64.《致命的混淆——(吕氏春秋>节译》,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16期,第417页。
65.《中国的纳贡国》,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18期,第467—468页。
66.《国民党的影响》,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20期,第495—496页。
67.《孙宝琦巡抚与青岛的中国商会》,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20期,第503—504页。
68.《中国的教育关怀》,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23期,第577—578页。
69.《关于山东的贸易危机》,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25期,第629—630页。
70.《莱阳县的动乱》,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28期,第66—67页;第32期,第157—158页。
71.《沉默是金:〈吕氏春秋〉节译》,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28期,第74—75页。
72.《山东的动乱》,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30期,第115页。
73.《对中国的威胁》,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32期,第149—150页。
74.《〈道德经〉关于人类社会的学说》,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32期,第167—168页。
75.《青岛的中国商会》,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33期,第174—175页。
76.《德中问题》,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34期,第202—203页。
77.《袁世凯》,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38期,第289—290页。
78.《山东的艺术市场》,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38期,第303页。
79.《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的区别。选自〈生活报〉》,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4卷,1910年第45期,第474—476页。
80.《半年报告》,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6卷,1911年第6期,第172—178页。
81.《中国地理概览》(《中国》节选,青岛1911年),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6卷,1911年第11期,第321—331页;第12期,第353—364页。
82.《老子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老子道德经》前言,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5卷,1911年第1期,第23—26页。
83.《来自山东的情景画》,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5卷,1911年第4期,第92—93页。
84.《辫子问题和外国人领导下的中国学校》,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5卷,1911年第5期,第119—120页。
85.《铁路与中国的鼠疫威胁》,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5卷,1911年第7期,第159—160页。
86.《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没落的观点——摘自中国哲人列子的著作》,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5卷,1911年第10期,第251页。
87.《德国在中国的文化努力》,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5卷,1911年第13期,第308—308b页。
88.《中国的独角兽》,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5卷,1911年第23期,第539—540页。
89.《中国动乱的原因》,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5卷,1911年第43期,第249—250页。
90.《中国哲学家中的骗子》,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6卷,1912年第1期,第17—19页。
91.《中国的自然风貌》,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6卷,1912年第3期,第61—64页;第22期,第477—481页;第44期,第405—409页(《中国》第2、3章,青岛1911年)。
92.《中国的儒教》,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6卷,1912年第36期,第206页。
93.《青岛的节日》,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7卷,1912年第2期,第57—62页。
94.《中国革命》,载《基督教世界》第26卷,1912年第6期。
95.《新中国的儒教》,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7卷,1912年第11期,第338—341页。
96.《中国革命的心理学——P·罗尔巴赫博士作导论》,载《奥地利瞭望》,维也纳,1912年5月。
97.《来自中国的最新消息》,载《同善会传教报》第29卷,1913年第1期。
98.《中国之鉴》,载《东亚杂志》第2卷,柏林:于斯特海尔特出版公司,1913年第1期,第65—87页。
99.《中国的自然风貌》,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7卷,1913年第9期,第215—218页;第30期,第79—82页;第31期,第103—105页。(选自《中国》,青岛1911年)
100.《为国教而斗争》,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9卷,1914年第3期,第83—88页。
101.《黄河精灵。根据中国文献资料编写》,载《东亚劳埃德报》第28卷,1914年第7期,第163—164页。
102.《宗教在新中国的地位》,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9卷,1914年第8期,第246页。
103.《尊孔文社》,载《传教信息与宗教学杂志》第29卷,1914年第8期,第248页。
104.《关于中国道教的史料》(英文),载《皇家亚细亚文会北中国分会报》第45卷,上海1914年,第1—10页。
105.《中国的哲理诗》,载《1921年东亚年鉴》,柏林同善会,第14—29页。
106.《北京东方学社》,载《1921年东亚年鉴》,第29—35页。
107.《德国在中国的文化政策》,载《东亚瞭望》第2卷,1921年第2期,第24—27页。
108.《东方之光》,载《天才、未来与古代艺术杂志》第3卷,慕尼黑:K·沃尔夫出版社,1921年第2期,第286—291页。
109.《哲学家赫尔曼·凯瑟林伯爵的旅行日记》,载《基督教世界》第36卷,1922年第11期。
110.《中国的临时政府》,载《法兰克福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22年8月8日。
111.《当代中国的面貌》,载《法兰克福报》1923年4月22日。
112.《克莱斯勒主义》,载《柏林日报》1923年8月2日。
113.《中国人》,载《法兰克福报》1923年6月14日。
114.《无政府的中国》,载《法兰克福报》1923年8月31日。
115.《中国的局势》,载《法兰克福报》1924年1月10日。
116.《中国的科学生活》,载《法兰克福报》1924年4月30日。
117.《中国和外国》,载《法兰克福报》1924年12月17日。
118.《中国的彩色木刻画》,载《法兰克福报》1924年12月19日。
119.《现代中国的精神生活》,载《行动》第16卷,耶纳:迪德里希斯出版社,1924年第7期,第481—492页。
120.《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运动》(英文),载《中国社会与政治科学评论》第8卷,北京,1924年第2期。
121.《中国争取自由的斗争》,载《法兰克福报》1925年6月10日。
122.《个人命运与宇宙发展》,载《灯塔》,达姆施塔特:莱希尔出版社1925年,第305—309页。
123.《东方与西方》,载《行动》第17卷,1925年第6期,第401—416页。
124.《德国的现代先知》,载《行动》第17卷,1925年第8期,第561—569页。
125.《梁启超,中国最近半个世纪的进步人士》(译文),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达姆施塔特:莱希尔出版社,1925年第1期,第7—21页。
126.《在孔子故乡——旅行回忆》,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5年第1期,第22—42页。
127.《杜十娘。选译自中国小说集《〈今古奇观〉》,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5年第1期,第43—66页。
128.《关于中国的彩色木刻画》,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5年第1期,第67—78页。
129.《关于中国的戏剧》,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5年第1期,第79—90页。
130.《关于中国国家思想的发展》,载《国家科学杂志》第80卷,图宾根:劳普出版社,1925—1926年第4期,第680—698页。
131.《老子关于道和现象世界的学说》(《老子与道教》节选,斯图加特1925年),载《德国信史》第32卷,汉堡:哈尔德出版社,1925年第11期,第548—554页。
132.《中国的婚姻》,载H·凯瑟林伯爵主编的《婚书》,策勒:康普曼出版社1925年,第111—123页。
133.《中国与列强》,载《新水星》第8卷,1925年第10期,第774—780页。
134.《中国的思想流派》,载《中国》第1卷,阿姆斯特丹:1925年第1期,第32—52页。
135.《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中国学社》,载《外国》,柏林:DAAC出版社1925年。
136.《新中国》,载《基督教世界》第39卷,1925年第31、32期。
137.《歌德与中国文化》,载《慕尼黑最新消息报》副刊《自省》第7卷,第10期,1926年2月3日。
138.《中国艺术中的裸体》,载《法兰克福报》1926年7月24日。
139.《中国戏剧》,载《法兰克福报》妇女版1926年10月23日。
140.《中国戏剧》,载《城市舞台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26年,第43—44期。
141.《约翰·W·格拉哈姆〈公谊会的信仰〉一书导言》,莱比锡:公谊会出版社1926年,引言15页,正文364页。
142.《伊纳佐·尼托伯〈公谊会〉一书导言》(1926年12月14日在日内瓦大学所作的报告),莱比锡:公谊会出版社1926年,第29页。
143.《宇宙的安排》,载《灯塔》,达姆施塔:特莱希尔出版社1926年,第209—229页。
144.《关于经历与命运的安排》,载《论文与报告》第1卷,不来梅:许诺曼出版社,1926年第2—3期,第73—82页。
145.《中国与传教》,载《基督教世界》第40卷,哥达:克劳茨出版社,1926年第15期,第724—729页;第16期,第803—807页。
146.《中国的当代状况》,载《犁》,维也纳:克瑞斯塔尔出版社1926年,第67—73页。
147.《哲学家孟子的生平》,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6年第2期,第5—27页。
148.《〈孟子〉补遗》,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6年第2期,第28—35页;第4期,第59—73页。
149.《中国的收藏家、商人和赝品制造者》,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6年第2期,第66—77页。
150.《图书综述》,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6年第2期,第78—82页。
151.《戏剧〈蝴蝶梦〉》,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6年第3期,第5—48页。
152.《破裂的棺材》,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6年第3期,第49—87页。
153.《中国人的命定论》,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6年第3期,第88—103页。
154.《论中国人的员献》,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6年第3期,第115—126页。
155.《东方与西方》,载《中国》第1卷,阿姆斯特丹,1926年第4期,第298—304页。
156.《磕头》,载《中国》第1卷,1926年第5期,第393—396页。
157.《编织人生》(《中国的精神》节选,柏林:霍宾出版社1926年),载《中德年鉴1926—1927》,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出版,第17—31页。
158.《法兰克福的中国学社》,载《1926—1927年中德年鉴》,第35—40页。
159.《老子、孔子和墨翟——中国哲学的奠基人》,载《东亚瞭望》,1926年第7期,第139—141页。
160.《中国人的国家思想》(1926年1月15日在海外俱乐部所做的报告),载《汉堡海外年鉴1926年》,第87—102页。
161.《中国的犹太人》,载《明天》第2卷,柏林1926年,第1—12页。
162.《晁先楚(音译)、中国和世界》(译文),载《法兰克福报》1926年12月25日。
163.《西班牙印象》,载《行动》第18卷,1926年第5期,第337—349页。
164.《题词》,载《中国艺术。法兰克福中国学社1926年第一次秋季会议》,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出版,第3—6页。
165.《中国戏剧导论:〈蝴蝶梦〉与〈破裂的棺材〉》,载《中国艺术。法兰克福中国学社1926年第一次秋季会议》,第17—23页。
166.《中国——过去的国度与未来的国度》,载汉斯·莱普主编《银绿色的中国帆船》,汉堡:阿斯姆斯出版社1927年,第7—9页。
167.《歌德与中国文化》,载《1927年自由德国主教教堂议事会年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第301—316页。
168.《东方与西方的世界观》,载《探索与进步》第3卷,柏林:MW7出版社,1927年第26期。
169.《作为尺度与中心的人》,载《灯塔》,1927年,第297—323页。
170.《康有为去世》,载《法兰克福报》1927年4月6日。
171.《中国发生了什么?》,载1927年4月8日《不伦瑞克最新消息报》。
172.《中国诗歌的重要源头》,载《民族评论》,日内瓦:1927年第1期,第132—141页。
173.《我是怎样找到我的第一个出版商的?》,载《在雄狮的标志下。庆祝奥伊根·迪德里希斯1927年6月22日60岁生日》,第138页。
174.《德国要推行殖民政策吗?问卷调查》,载W·罗斯施尔特博士主编《欧洲对话》第5卷,柏林:勃鲁纳瓦尔德出版社,1927年第1 2期,第672—674页。
175.《新中国文学》,载《世界经济档案》第25卷,耶纳:菲舍出版社,1927年第2期,第163—168页。
176.《中国的社会结构》,载《1927年社会学年鉴》,卡尔斯鲁厄:布劳恩出版社,第337—343页。
177.《错认郎》,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7年第4期,第5—58页。
178.《〈孟子〉补遗》,载《中国的科学和艺术报》第1卷,1927年第4期,第59—73页。
179.《中国的事变》,载《中国》第2卷,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出版,1927年第1期,第1—4页;第2期,第17—19页;第3期,第41—42页;第4—5期,第57—58页。
180.《中国文化史史料》(《中国文化史》节选,慕尼黑:布鲁克曼出版社),载《中国》第2卷,1927年第4—5期,第63—74页。
181.《中国艺术品在欧洲居室中的布置》,载《中国》第2卷,1927年第4—5期,第77—79页。
182.《中国的音乐》,载《中国》第2卷,1927年第6—7期,第89—131页。
183.《中国的政治发展》,载《中国》第2卷,1927年第8—9期,第153—164页。
184.《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史》节选),载《中国》第2卷,1927年第8—9期,第165—172页。
185.《辛十四娘。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载《中国》第2卷,1927年第8—9期,第172—179页。
186.《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史》节选),载《中国》第2卷,1927年第10期,第185—189页。
187.《中国音乐的本质》,载《中国》第2卷,1927年第11—12期,第201—207页。
188.《〈易经〉论艺术之魂》,载《1927—1928年中德年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出版,第25—50页。
189.《中国国家思想的发展》,载《中国》第2卷,阿姆斯特丹,1927年第1期。
190.《中国的精神》(英文),载《民族论坛》,日内瓦:1927年第3期,第3—19页。
191.《欧洲的僧侣》,载《欧洲评论》第3卷,柏林:弗温克尔出版社,1927—28年第1期,第28—29页。
192.《中国的教育事业及其与外来影响的接触》,载F·施密特博士教授和O·毕里茨博士主编《德国在海外的教育活动》第2卷:《在欧洲以外》,郎根萨尔察、尤里乌斯·贝尔茨1928年,第192—203页。
193.《日本与中国危机——中日冲突的原因与后果》,载《新自由报》(维也纳)1928年5月17日。
194.《东方精神对西方复兴的重要意义》,载《德国瞭望》第54卷,柏林:德国嘹望出版社1928年,第195—204页。
195.《歌德与老子》,载《欧洲评论》第4卷,1928年第1期,第1—12页。
196.《关于中国哲学的新作》,载《自由世界》第9卷,哥布伦次:1928年第198期,第197—205页。
197.《中国的图书与装潢》,载《图书》第2卷,莱比锡:德国图书协会出版社1928年,第59—61页。
198.《中国文化领域关于宇宙进程中人生的安排》,载H. A.施特劳斯主编《1928年宇宙生物学研究年鉴》,奥格斯堡:道尔恩出版社,第11—20页。
199.《题词》,载《中国》第3卷,1928年第1期,第1—3页。
200.《老子——隐世的智者》,载《中国》第3卷,1928年第1期,第26—31页。
201.《宋代的艺术与文化》(《中国文化史》节选),载《中国》第3卷,1928年第2期,第53—61页。
202.《神秘主义者庄子》,载《中国》第3卷,1928年第2期,第73—80页。
203.《东方的诗与真》,载《中国》第3卷,1928年第5—6期,第177—188页。
204.《中国文化的危机。1928年11月在中国学社秋季会议上的报告》,载《中国》第3卷,1928年第5—6期,第221—229页。
205.《礼的发展。选自孔子的〈礼记〉》,载《1928—1929年中德年鉴》,第13—22页。
206.《变化中的不变。关于〈易经〉卦象的报告》,载《1928—1929年中德年鉴》,第23—24页。
207.《中国图书的发展》,载《中国的书与关于中国的书》,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国学社1928年版,第26—33页。
208.《欧洲人在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载《枭》,柏林:乌尔斯泰因出版社1929年,第11期,第104—106页。
209.《我与C.G.荣格在中国的相遇》,载《新苏黎世报》。1929年1月21日。
210.《中国的图书与印书业》,载《德国图书业学徒期刊》,1929年2月。
211.《凯瑟林及其智慧学派》,载《古今宗教》第3卷,图宾根:摩尔出版社,第741—742页。
212.《中国的工业化及其心理学后果》(《中国人的经济心理学》节选,莱比锡:德国科学书社出版),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1期,第1—12页。
213.《大法师释太虚》,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1期,第16页。
214.《佛教研究引言》,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1期,第17—18页。
215.《梁启超:佛教心理学概览》(译文),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1期,第18—27页;第2期,第68—83页。
216.《中国艺术在柏林高校的展出》,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1期,第41—44页。
217.《中国的农业及其心理影响》(《中国人的经济心理学》节选),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2期,第49—61页。
218.《孙孚的中国经济建设纲领》(译文),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2期,第61—64页;第3期,第102—106页。
219.《画家云南天(音译)》,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2期,第65—68页。
220.《1929年6月21日在中国驻柏林大使馆纪念孙中山逝世活动上的讲话》,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3期,第97—101页。
221.《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3期,第107—110页。
222.《韩非子》,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3期,第110—114页。
223.《佛教心理学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3期,第120—130页。
224.《中国是正在死亡的文化民族吗?》,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4期,第145—147页;第5期,第198—205页。
225.《俄中铁路冲突的原因和背景》,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4期,第166—171页。
226.《古代中国作为宇宙象征的车辆》,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4期,第178—179页。
227.《〈释太虚〉跋——关于客观精神的非存在性》,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5期,第213—215页。
228.《大戴礼记第114节选译》,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5期,第226—228页。
229.《欧洲和中国关于爱的世界观基础》,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6期,第251—258页。
230.《中国的人口问题——评尤里乌斯·沃尔夫的〈新性别伦理和当前的生育问题〉》,载《中国》第4卷,1929年第6期,第259—265页。
231.《1928年年度报告》,载《中国学社通讯》,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出版,1929年第2期。
232.《中国的饥荒》,载《中国学社通讯》1929年第3期。
233.《歌德百名淑女诗中译》,载《1929—1930年中德年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出版,第13—20页。
234.《〈学记〉——关于教育的记载》(德文译注),载《1929—1930年中德年鉴》,第21—26页。
235.《中国的教育与礼仪》,载《1929—1930年中德年鉴》,第27—35页。
236.《东亚世界观中的死与复生》,载《1929—1930年中德年鉴》,第49—73页。
237.《长生术。C.G.荣格作导论》(《太乙金华宗旨》节选,慕尼黑:道尔恩出版社1929年),载《欧洲评论》第5卷,1929年第8期,第530—556页。
238.《中国艺术中的女性》,载《东亚瞭望》第10卷,汉堡:经济服务局出版,1929年第6期,第165—169页。
239.《中国的宗教与世界观》,载《东亚嘹望》第10卷,1929年第18期,第519—523页。
240.《会说话的瞳孔——蒲松龄〈聊斋〉里的童话》,载《亚特兰提斯》第1卷,柏林:瓦斯姆斯出版社,1929年第4期,第226—227页。
241.《外国人在中国治外法权的废除》,载《中国》第5卷,1930年第1期,第1—6页。
242.《文化史现象:中国周代的一份菜谱。摘自〈礼记·内则〉第1章第21节和第2章第4节》,载《中国》第5卷,1930年第1期,第40—43页。
243.《中国的饥荒》,载《中国学社通讯》,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出版,1930年第1期。
244.《中庸——尺度与中心》(德文译注),载《1930年中德年鉴》,第13—35页。
245.《对立与统一——学术报告》,载《1930年中德年鉴》,第36—60页。
246.《中国的文化危机》,载《法兰克福报》1930年3月5日。
247.《〈大学〉——伟大的科学》,载《明天》第6卷,1930—1931年第1期。
(资料来源:蒋锐译,孙立新校。选自法兰克福中国学社《中国》第5卷,1930年第2期,第110—131. 出自:东西方之间 [专著]:中外学者论卫礼贤 / 孙立新,蒋锐主编.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 257页 ; 20cm.页)
参考文献:
1.东西方之间 [专著] : 中外学者论卫礼贤 / 孙立新,蒋锐主编. -- 济南 :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 257页 ; 20cm. -- 7-5607-2758-1 : CNY28.00
2.德国的汉学研究 [专著] / 张国刚著.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4. -- 233页 ; 19cm. -- (文史知识文库). -- 7-101-01155-1 : $8.00
3.国际汉学. 第十二辑 [专著] / 任继愈主编. -- 郑州 : 大象出版社, 2005. -- 314页 : 照片 ; 24cm. -- 7-5347-3790-7 : CNY28.00,USD10.00
4.卫礼贤的汉学生涯 蒋锐 德国研究 2004 01
5.中国智慧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是可能的——卫礼贤《中国心灵》及其《中国经济心理》读后 王学典 孙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3
6.卫礼贤论东西方文化 孙立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1
7.传教士·公正舆论·教案——由义和团时期的卫礼贤所想到的 苏位智 清史研究 2003 02
8.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卫礼贤 马庚存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1
9.传教士与中学西渐——以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为中心 郑天星 宗教学研究 1997 02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好友
微信
豆瓣网
收 藏